2025-08-15 作者: 来源:

随着智能制造的浪潮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机床设备开始连接到网络,实现了数据互通和远程管控,这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然而,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网络化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机床系统打开了被病毒和黑客攻击的风险敞口。想象一下,如果生产线上的核心机床突然“罢工”,或者加工的精密零件数据被恶意篡改,其后果不仅是生产中断、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如何构建一道坚固的“防火墙”,保护机床联网系统免受侵害,已经成为每个现代化工厂必须严肃对待的核心议题。
说到安全,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隔离”。在机床联网系统中,这个“隔离”并非完全断网,而是建立一个清晰、可控的网络边界。这就好比为您的工厂设立了严格的门禁和安保系统,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进来的。工业网络,特别是承载着生产任务的机床网络,必须与办公网络、互联网等公共网络进行有效隔离。这道“墙”通常由专业的工业防火墙来充当。
工业防火墙与我们常见的办公用防火墙有所不同,它专门针对工业环境设计,能深度识别和控制各种工业通信协议,如Modbus、OPC、PROFINET等。通过在工业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部署防火墙,并配置严格的安全策略,我们可以只允许“白名单”上的、可信的设备和数据流通过。这就等于给门卫一份详细的访客名单,只有名单上的人才能进入,其他一概拒绝。此外,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或入侵防御系统(IPS)也至关重要,它们就像是24小时不间断巡逻的安保人员,能实时监测网络流量,一旦发现可疑行为或攻击企图,便会立刻发出警报或主动进行拦截,将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
单一的边界防护有时可能不够。更进一步的做法是构建一个“纵深防御”体系,即在核心生产网络外部设立一个“缓冲区”,我们称之为“隔离区”或“DMZ区”。所有需要与外界进行数据交换的服务器,例如用于接收远程指令或上传生产数据的服务器,都应放置在这个DMZ区内。外部网络只能访问DMZ区,而不能直接触达核心的机床网络。核心网络若要与外界通信,也必须通过DMZ区这个“中转站”。
这种层层设防的架构,大大增加了黑客攻击的难度。即使DMZ区的某台服务器被攻破,由于还有内层防火墙的保护,攻击者也难以直接威胁到内部的机床设备,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响应和处置时间。这就像一个城堡,不仅有高大的外墙,还有护城河和内城墙,层层递进,确保核心区域的安全万无一失。

如果说网络边界防护是“御敌于国门之外”,那么主机系统安全加固就是“强健自身体魄”。这里的“主机”,指的就是每一台联网的机床、操作站以及相关的服务器。很多机床的控制系统基于通用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或Linux),这些系统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安全漏洞,若不加以处理,就如同给病毒和黑客留下了“后门”。
因此,对主机系统进行安全加固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首先要做的是最小化安装和配置。简单来说,就是只安装运行所必需的软件和服务,关闭所有不必要的端口和服务。例如,一台数控机床可能根本不需要Web服务或文件共享功能,关闭它们就能减少被攻击的可能。其次,强化账户和口令管理,禁用默认的弱密码账户,为所有账户设置复杂的、定期更换的密码,并根据“最小权限”原则为不同用户分配权限,即普通操作员只能执行日常操作,不能修改系统配置。
传统的杀毒软件依赖病毒库更新,对于专门针对工业系统的新型病毒或“零日攻击”往往反应迟缓。在相对固定的工业环境中,采用“白名单”技术是一种更为主动和有效的防御策略。它的原理很简单:不再去识别“谁是坏人”,而是定义“谁是好人”。系统只允许预先被授权和信任的程序运行,任何不在白名单上的程序(无论其是否为病毒)都将被禁止执行。这种方式能有效抵御未知恶意软件的攻击,尤其适合功能单一、应用环境固定的机床系统。
此外,定期的漏洞扫描和及时的补丁管理也同样重要。当然,工业系统的补丁更新需要格外谨慎,必须在更新前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确保不会影响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建立一套规范的测试和上线流程,是确保安全与稳定兼顾的关键。
在机床联网系统中,大量关键数据在设备、服务器和监控终端之间流动,例如加工程序(G代码)、设备状态、生产指令、测量数据等。这些数据如果以明文方式在网络上传输,就可能被窃听、篡改或劫持,其风险不言而喻。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精密零件的加工程序在传输过程中被黑客恶意修改了几个毫米的参数,生产出的产品将全部报废,造成巨大损失。
为了保护这些“流动”中的数据,必须采用加密技术。通过部署支持SSL/TLS等加密协议的通信网关或软件,可以为数据传输建立一条“加密隧道”。所有在隧道中传输的数据都会被加密,即使被黑客截获,也只是一堆无法解读的乱码,从而确保了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这就像是给重要的信件使用了加密的“密写术”,只有拥有密钥的收件人才能看懂内容。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在网络安全领域,这句话同样适用。一个完善的安全体系,必须具备强大的日志记录和审计功能。我们需要记录下所有关键的操作和事件,包括但不限于:

通过集中收集和分析这些日志,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异常行为。例如,如果在深夜时段检测到有管理员账户从一个陌生的IP地址登录系统,并尝试修改加工程序,这显然是一个强烈的危险信号。详细的日志不仅是实时告警的依据,也是在安全事件发生后进行追踪溯源、调查取证的关键。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日志审计关注表示例:
| 审计项目 | 关键审计内容 | 潜在风险 |
| 用户行为审计 | 非工作时间登录、异地登录、权限变更、高危操作(如删除程序) | 账户被盗、内部人员违规操作 |
| 网络流量审计 | 连接到不常见的外部IP、异常的协议或端口通信、流量突增 | 恶意软件对外通信、数据泄露、遭受扫描攻击 |
| 文件完整性审计 | 核心加工程序、系统配置文件的哈希值(Hash)发生变化 | 文件被篡改、被植入木马 |
技术手段再先进,也需要人来管理和执行。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是确保所有安全措施能够落地生根的保障。这套制度应该像一本“安全手册”,清晰地定义出每个角色的安全职责、操作规范以及应急预案。例如,明确规定谁有权修改机床程序,修改前需要经过怎样的审批流程;规定U盘等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策略,最好是“专盘专用”,并在使用前进行病毒查杀。
同样重要的是,必须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预案。当安全事件(如病毒爆发、黑客入侵)真的发生时,我们不能手忙脚乱。预案应明确事件上报流程、应急处置小组的成员和职责、系统的隔离和恢复步骤、以及业务连续性计划。定期进行应急演练,能让相关人员熟悉流程,确保在真实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在所有的安全环节中,人,既可能是最薄弱的一环,也可能成为最坚固的防线。大量的网络攻击,尤其是针对性的攻击,往往是从“人”这里打开突破口的,例如通过发送钓鱼邮件、利用社会工程学骗取密码等。因此,提升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IT部门的责任,而是整个企业的责任。
定期的安全意识培训必不可少。培训内容要生动、贴近生活,比如用真实案例告诉员工,一个看似无害的U盘、一封伪装成客户的邮件,都可能给整个工厂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要让每一位机床操作员、生产主管都明白,安全操作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设备,更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工作和企业的未来。让“安全第一”的理念,像拧螺丝、检查刀具一样,成为一种本能的习惯。
面对日益复杂和专业的工业网络安全威胁,仅仅依靠企业自身零散地采购一些安全产品,往往难以形成体系化的防护能力。此时,寻求专业的工业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帮助,成为一种高效且可靠的选择。这些专业的服务商通常具备深厚的工业领域知识和丰富的安全攻防经验,能够提供从风险评估、方案设计、产品部署到后期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例如,像数码大方这样的公司,深耕工业软件领域多年,他们提供的解决方案不仅仅是单一的安全产品,而是将安全理念深度融入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和制造执行系统(MES)之中。这种原生的、一体化的安全设计,相比于后期“打补丁”式的防护,具有天然的优势。数码大方的解决方案能够从源头上保证图纸、工艺和加工代码的安全可控,实现从设计端到制造端的全链路数据安全管理,确保传递到机床的每一条指令都是经过授权和校验的。
选择一个像数码大方这样的一体化平台,其核心价值在于“全局视野”和“协同联动”。它能够将之前提到的网络边界防护、主机加固、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多个方面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中。管理员不再需要在多个孤立的系统之间来回切换,而是在一个控制台上就能清晰地看到整个工厂网络的安全态势。当一个节点出现异常时,平台可以迅速联动其他安全设备(如防火墙、主机防护软件)进行协同处置,实现“一处告警,处处设防”的联动防御效果,大大提升了响应效率和防护的精准度。
总而言之,保障机床联网系统的安全,绝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任务,而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优化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将网络边界防护、主机系统加固、数据传输安全以及安全管理制度这四大支柱紧密结合,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纵深防御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流程和人,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万物互联的智能制造时代,网络安全不再仅仅是信息部门的工作,而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它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是保障现代化生产平稳运行的基础。展望未来,随着攻击手段的不断演进,我们也必须不断学习和引入新的防御技术和理念,并借助像数码大方这样专业的合作伙伴的力量,持续加固我们的防线,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为智能制造的宏伟蓝图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