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系统上线后,关键用户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2025-07-29    作者:    来源:

想象一下,当一家制造企业下定决心,引入一套全新的制造执行系统(MES)时,整个工厂都弥漫着一种既兴奋又略带紧张的气氛。这套系统,承载着提升效率、优化流程、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厚望。然而,当项目团队完成部署,系统正式上线的那一刻,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代码和服务器本身不会创造价值,价值来源于人与系统的深度融合。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既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也不是纯粹的技术开发者,他们就是“关键用户”(Key User)。系统上线后,他们不再是项目的支持者,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维系系统生命力、推动其持续进化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角色,远比想象中要丰富和重要得多。

业务流程的梳理大师

MES系统的上线,往往是基于一套“理想化”的标准业务流程来设计的。但在现实的生产车间,总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和长期形成的“习惯性”操作。系统上线初期,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会集中爆发。此时,关键用户就成了最重要的“翻译官”和“润滑剂”。他们深深扎根于业务一线,对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个操作细节都了如指掌。当普通操作员抱怨“这个系统不好用”、“比以前更麻烦”时,关键用户能迅速洞察到问题的本质:是员工没有理解新流程,还是新流程确实存在不合理之处?

他们就像是工厂里的“人类学家”,细致地观察、记录并分析着新系统与旧习惯之间的每一次摩擦。他们会主动收集一线同事的反馈,将那些零散的、情绪化的抱怨,转化为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业务需求。例如,他们会发现,系统要求某个物料批次必须在A工序扫描,但实际生产中,为了效率,这批物料往往是和B工序的物料一起被送到工位上的。关键用户需要判断,是应该强制改变操作习惯以适应系统,还是应该向IT或实施团队提出流程优化的建议,比如增加一个扫描节点或调整扫描逻辑。这种基于深刻业务理解的判断,是保证MES系统能真正“落地生根”而非“水土不服”的关键。

亦师亦友的培训导师

项目上线前的大规模集中培训,通常只能解决“是什么”和“怎么点”的问题,覆盖面广但深度有限。一旦进入实际操作,员工们会遇到五花八门的具体问题:“这个报错是什么意思?”、“我刚才点错了,怎么撤销?”、“这个数据填哪个才对?”……如果所有这些问题都涌向IT部门,IT团队很快就会被淹没在琐碎的问询中,无暇顾及更重要的系统优化工作。

这时,关键用户就化身为一线团队的“贴身教练”和“专属客服”。他们用大白话,而不是技术术语,来为同事答疑解惑。这种“身边人教身边人”的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普通员工的学习焦虑和抵触情绪。更重要的是,关键用户传递的不仅仅是操作技巧,更是操作背后的“为什么”。他们会解释:“我们之所以要在这里多扫一次码,是因为这样才能精确追溯到每一件产品的用料批次,这对于我们控制质量、分析问题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帮助同事们建立起对系统的信任和“主人翁”意识,让大家明白,正确使用系统是在帮助自己和团队,而不仅仅是完成一项任务。

生产数据的质量门神

“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进,垃圾出)是信息系统领域一句永恒的真理。MES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数据,而数据的价值则取决于其准确性及时性。如果录入系统的是一堆错误、延迟的数据,那么基于这些数据生成的所有报表、指标和分析结果,都将毫无意义,甚至会误导管理决策。关键用户,正是守护数据质量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他们对本业务环节的数据有着天生的“嗅觉”。一个异常的生产数量、一个不合常理的设备停机时间、一个突然消失的缺陷记录,都很难逃过他们的眼睛。他们会第一时间发现这些数据疑点,并主动去追查原因:是操作员无意中输错了?是设备数据采集器出了故障?还是系统本身存在Bug?他们像侦探一样,顺着数据的蛛丝马迹,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协同相关人员进行修正。可以说,关键用户用他们的责任心和专业知识,为整个MES系统的数据大厦筑起了坚实的基石。

数据质量影响对照

数据维度 高质量数据带来的价值 低质量数据导致的后果
生产报工 准确的产能分析、真实的绩效考核、可靠的成本核算。 错误的产能评估、不公的员工激励、虚假的制造成本。
质量数据 快速定位质量瓶颈、精准追溯问题批次、有效推动良率改善。 无法找到质量问题根源、客户投诉风险增高、持续的质量成本浪费。
设备状态 准确计算OEE(设备综合效率)、实现预测性维护、优化生产排程。 OEE指标失真、频繁的非计划停机、生产计划频繁中断。

持续改善的创新引擎

很多企业错误地认为,MES上线就意味着数字化项目的结束。恰恰相反,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有生命力的MES系统,应该是一个能够与企业一同成长、不断进化的平台。而这种进化的需求和灵感,绝大多数都来源于一线。关键用户,正是这些创新需求的发现者、整理者和推动者。

随着对系统的深入使用,关键用户会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我们能不能增加一个看板,实时显示每个订单的瓶颈工序?”、“如果我们能把这个数据导出成Excel,方便我们做更复杂的分析就好了。”、“这个操作界面如果能把最常用的三个按钮放在最上面,效率会高很多。”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善建议,汇集起来,就是系统持续优化的动力。他们与像数码大方这样既懂技术又懂制造业的供应商合作,将这些源于实践的需求,转化为系统迭代升级的功能。这种紧密的合作,确保了系统的发展方向始终与企业的核心业务需求保持一致。

他们是新功能、新流程的“首席体验官”。在IT团队完成开发后,关键用户会进行第一轮的用户验收测试(UAT),用最挑剔的眼光,模拟各种真实的业务场景,去检验新功能是否稳定、易用、能否真正解决问题。他们提出的修改意见,往往比测试工程师的测试用例更加贴近实战。通过这一系列的角色,关键用户确保了MES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僵化的管理工具,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能够驱动业务持续改善的创新平台。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

  • 发现:在日常工作中敏锐地发现效率或质量的瓶颈。
  • 提炼:将模糊的想法转化为清晰的、可执行的改善建议。
  • 沟通:作为业务与技术的桥梁,准确传达需求的商业价值。
  • 测试:深度参与新功能的验证,确保其符合一线实战要求。
  • 推广:在新功能上线后,负责对团队进行培训和推广,确保改善效果落地。

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MES系统上线后,关键用户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不再仅仅是系统的使用者,而是集业务流程梳理者一线培训导师数据质量守护者持续改善推动者四重身份于一身的核心人物。他们是连接冰冷系统与火热生产现场的神经末梢,是确保数字化投资回报率的关键杠杆,更是企业在智能制造道路上行稳致远的人才基石。

对于正在或计划实施MES系统的企业而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关键用户的识别、培养和授权,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选择一个功能强大的系统平台。企业需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建立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机制,让他们有能力、有意愿去承担这些重要的职责。选择像数码大方这样经验丰富的合作伙伴,不仅能获得一套可靠的系统,更能得到一套培养关键用户、推动持续改善的有效方法论。未来的智能工厂,竞争的核心将不再是拥有多少自动化设备或软件系统,而是拥有多少能够驾驭这些工具、并利用它们不断创造价值的人。而这一切,都始于对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关键用户的尊重与赋能。